【您贵姓】姚姓:德孝文化代代相传
- 综合资讯
- 2024-07-06 03:42:02
姚姓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至今已有4400多1的历史。姚姓的始祖是上古“五帝”之一的舜帝,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奠基人,开创了中华道德文化之先河,有“道德始祖”“百孝之首”“文明之元”之尊称。姚氏子孙遍布华夏大地,历代人才辈出。他们以舜帝为傲,德为先、重教化,爱国爱家,尊祖敬宗,孝悌为先,忠信为本,勤劳俭朴,自强不息,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及绚丽多彩的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根据市公安局统计,截至20231底,姚姓在市辖区内户籍人口为33789人。姚姓族群,历代受到“孝道”“仁爱”精神濡染,感恩自然,家风淳朴,和睦乡邻。
姚姓图腾
【释义】姚由“女”和“兆”组成。兆为其本义。古人占卜时,以火灼龟甲,以占吉凶、卜兆或占兆。引申为求兆、预兆,有先卜未知之意。
姚姓图腾源自桃树。舜帝生于姚墟,姚墟盛产桃树。姚姓人视桃树为神灵,久而久之,桃树便成为了姚姓部落的图腾。
语言习俗
姚姓语言有二:一是客家话,二是桂东南粤语方言。
姚姓人口
根据市公安局统计,截至20231底,姚姓在市辖区内户籍人口为33789人。
得姓始祖
舜为姚姓得姓始祖,黄帝的第八代孙,因此黄帝是姚氏子孙的血缘先祖。舜的父亲瞽叟居住在上祖的封地虞,史称虞舜。舜双目为双瞳仁,故名重华。舜兄弟两人,其弟象无嗣,姚无他支,故姚姓皆是舜的嫡传苗裔。舜品德高尚,经尧帝长时间考验,最终选定为接班人,禅让帝位。历史称五帝姚舜在其中,奉为华夏至圣。
家风家训
虞舜家风,
忠孝并举。
积德行善,
重教尚学。
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
尊老爱幼,
和睦乡邻。
耕读为本,
遵令守律。
姚姓渊源
1在北流市塘岸镇利民村采访姚氏文化。
1. 出自虞氏。源于舜帝姚重华,史称姚氏正宗。南宋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记载:“姚姓,虞之姓也,虞帝生于姚墟,故因生以为姓。”根据《通志·姓氏略》的记载,可以得知舜帝之所以取姓为姚,主要是因为他出生于姚墟,因此以地为姓,形成姚姓氏族。
2. 出自妫姓,是五帝之一舜的后裔,出自妫姓。《通志·氏族略》有记载:“虞有二姓,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
3. 出自子姓,据《路史》记载,春秋时的姚国是商族的后代(商族的姓是子姓),他们便以国为氏,称为姚氏。
4. 源于各族改姓。羌族、蒙古族、满族、苗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均有改姓为姚姓者。
姚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先秦时期,姚姓主要活动于河南、山东等地。秦汉两晋时,分迁到北方和江南各地。现在,姚姓主要集中在浙江、安徽、广东、广西、江苏、河南、四川、河北、湖南、湖北、山东等省区,全国形成了以皖浙苏、粤湘为中心的两个姚姓聚集区。
在玉主要宗支分布及迁徙路线
舜第九十六代孙姚天明,为姚氏入闽之始祖。天明传9代至德裕(舜之第一百零五代孙,官户部主事,侍父居粤海丰县)。德裕生四子念一、念二、念八、念九。市各县(市、区)基本都有姚姓人分布,而且多支姚氏出自德裕裔系。
陆川姚氏支系
陆川沙坡姚光后、姚光辉、姚文远支。陆川县沙坡镇三支姚氏宗支即光后、光辉、文远宗支,皆来自德裕长子念一(字景清)之裔系。根据族谱记载,光后是景清公第7代孙,在明朝成化1间,从广东梅州平远迁至陆川榕江堡下甲(陆川县沙坡镇沙坡村)东岸卜居开族,其世系繁衍生息580多1,发展至今20代,人口近1000人,分布在沙坡镇沙坡村茶子山庄、圆岭脚、北流市六麻镇三和村和陆川县城区等地。姚光辉是景清公第七代孙,在明朝成化1间,从广东梅州平远县迁至陆川榕江堡上甲六潭(陆川县沙坡镇仙山村历垌自然村),开基创业,其世系繁衍生息580多1,今已传至22代,人口2万多人,人口分布在沙坡榕江河两岸水足土肥的村庄,并向外播迁,分布广西各地市及各县区和广东、贵州等省,还有的迁居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地。姚文远是景清公第九代孙,于明朝中叶流落到陆川榕江堡(今沙坡镇)下甲(沙坡村)江口寨,幸得蒋氏荣庄公收留,遂招为婿,其世系繁衍生息530多1,今传至19代,人口3000多人,分布在沙坡镇沙坡村、北安村,北流市清水口镇等地。
陆川清湖姚起秀支,明万历甲午1从广东化州榕根村迁陆川清湖镇王蓝村,开基立业,至今400多1,繁衍2000多人。
福绵姚氏支系
福绵姚本远支来祖姚本远,字万一,号开林,于明朝成化1间从福建莆田今涵江国欢镇迁来,定居福绵存宝岭村,繁衍至今已有23代,人口3000多人,后代分布在福绵区福绵镇塘表、樟木镇龙床村、新桥镇大楼村元地自然村、樟木镇庆龙村粜米岭自然村、成均镇利丁塘、贵港大炉村等。
福绵区沙田镇苏立村麦陂姚亮淑支,来祖姚亮淑,是姚景清(讳念一)的十四代孙,其子于清乾隆1间从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大柘乡挑父母的骸骨迁市福绵区沙田镇苏立村麦陂定居,现有人口1000多人,现麦陂姚氏人口过半在城区定居,并且有移居香港、广州、深圳、顺德、佛山、广西南宁、武鸣、贵港、百色、田林等地。
博白姚氏支系
博白姚姓始祖姚远清,是姚廷监之子,姚光辉曾孙,于明朝1间由陆川沙坡历垌迁博白东平乌穆。姚远清之子姚万德再迁博白松旺镇潭莲村。裔孙分居潭莲百文坝、龙潭门口墩、北海、合浦、防城港等地。博白姚姓主要有四大支系,一是明清公支系;二是亚山新塘支系;三是三滩守育立木寨支系;四是三滩充仓支系。姚远清后裔有3000多人。
北流姚氏支系
北流塘岸利民村姚晓臣支的来祖姚晓臣,于清朝乾隆癸酉1(17531)从广东平远县大柘乡下田心村迁往广西容县十里乡江口村,后来晓臣公又和几位叔辈于清朝乾隆癸卯1(17831)从容县十里乡江口村迁到北流塘岸镇利民村,后代分居利民村和长塘村,人口1700多人。
北流山围镇塘头村姚亮奕支和姚亮星支,均为姚景清的后裔,于乾隆1间由广东嘉应州平远县大柘圩上田心村迁徙而来。姚亮星支人口约百人,分居山围镇塘头村硃砂、容县平坡村、北流城区、柳州市、安徽合肥市等地。亮奕支人口约700人。北流平政镇仓田村姚毓祥支,于明朝嘉靖1间从广东化州迁来北流平政仓田村,人口约1200人。
容县姚氏支系
容县杨村镇六祥姚氏来祖姚云光,于明朝末1(16431)从广东信宜迁到广西容县杨村镇六感冲后定居六祥村,人口近1万人。六祥村是容县姚氏人口聚居最多的地方。容县石头镇石头村姚清龙支,明朝万历1间从广东迁至容县石头镇石头村贤塘村,人口5000多人。
本姓人自评
姚氏自黄帝第八代孙舜出姚墟之始,历4400余1,乃中原古姓,华夏望族。虞舜以德为先,以孝为重,以和为归,尊为道德始祖、百孝之首、文明之元,为世代敬仰,乃我泱泱中华之人文始祖之一。辉煌姚氏,自始祖虞舜至今,瓜瓞连绵,繁荣昌盛。
陆川县沙坡镇仙山村姚氏宗亲在宗祠内商量宗族有关事宜。
陆川县沙坡镇仙山村姚氏宗祠内的牌匾。
《通志·氏族略》记载:"舜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先秦时期,姚姓主要的活动地区在甘肃、山西、河南、山东地区,秦汉两晋时,姚姓正支迁吴兴郡,乃姚氏正宗。其余迁到北方各地、东南各省。
武王灭商后,找到了帝舜的后裔之一、三十三世孙妫满,武王把他的大女儿嫁给妫满,并且封他于陈(今河南淮阳)地,为陈姓的由来。因妫满谥号胡公,其子孙以谥号胡称姓,这是胡姓的由来。至陈敬仲(陈完)仕齐,又改为田氏。至王莽时期,王莽封田丰为代眭侯奉祀舜帝,后田丰之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徙居吴兴郡,又改为妫姓。这是舜帝的其中一系支,历经姚—妫—陈—田—陈,多次变迁,并分脉出许多支姓。演变至汉朝,姚氏衍生出:妫、虞、陈、胡、田等六十种,繁姓同根,异氏同脉。在中华姓氏中,妫、姚、田、陈、胡五姓同根同源,其血缘先祖是舜帝姚氏。
姚氏主要来自上述吴兴郡经福建、广东迁入,亦有部分来自湖南等其他省份。姚氏,世代绵延,人才辈出。
(陆川县《姚氏光辉族谱》编委 姚 德)
专家点评
姚氏得姓早,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是历史悠久的姓氏之一。而且以德为先,尊宗睦族,崇尚礼教。明朝姚儒的《家教要略》,提出一个人一生最大的快乐是读书,最大的责任是教子。其原则是,富者教子须重道,贫者教子须重节;以成圣贤为贵,以蓄道德为富。这与现代重视德育教育的价值观不谋而合。
姚姓崇文重教,历代人才辈出,为官清廉,体察民情。明代进士姚文然自拟联为:“但觉眼前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他累官刑部尚书,于国家有利,吏治得失,民生休戚,秉直上书,知无不言。同时,他还认为,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強调君子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而不在高谈阔论。这种实干兴邦的治国理念,至今仍有其一定的借鉴意义。
姚姓族群,历代受到“孝道”“仁爱”精神濡染,家风淳朴,和睦乡邻。陆川县沙坡有一姚姓分支,迁徙到北流市石窝定居,四世同堂,时有99人,兄弟叔侄还同一个锅吃饭。本想发展到百人后才分炊,后因有的家人外出工作才分了家。这是有名的“百人之家”。同时,姚姓还具有光荣的反抗斗争传统。在太平天国起义中,桂平县姚新昌聚饥民一万多人,举起反清大旗,并与容县范亚音的会众联合起来,占领了五属和粤桂边的部分县乡。部分姚姓族人和其他姓氏的会众,参加了起义军,为建立农民政权作出了贡献。
(市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市客家海外联谊会秘书长 赵彦行)
家族名人
姚凤仪:陆川县沙坡镇仙山村罗冲自然村人,嘉庆七1例授千总,同治五1授封儒林郎。其官居千总,确保了一方平安;出资建桥修路,方便路人;建水榭亭台,供乡亲歇息;开办典当行周济穷人;设立基金奖励中榜学子;传承先祖家风,“德为先,重教化”,在其七子中,有二子考获武魁,一子考获文魁。
姚佳:北流市白马镇茶新平山村人,在乾隆、嘉庆1间,连续担任两代皇帝太子师,深得皇帝厚爱。嘉庆八1,皇帝亲笔题词赐匾“重宴鹿鸣”给姚佳。
姚裕云:陆川县沙坡镇仙山村罗冲屯人,儒林文魁,敕封为儒林郎,直隶知州副职,其孝敬父母,礼待乡亲,从政清廉,深得民心。清同治四1得到皇帝钦制文表彰,妻谢氏恩封六品安人。
姚绍禹:福绵区新桥镇大楼村元地屯人,雍正壬子科第十四名武举。其孙姚承基敕封武略骑尉,曾孙姚绪兰敕封武略骑尉,诰封武德骑尉,官至江西吉安府守御所千总;曾孙姚绪蕙武痒生,诰赠武德骑尉,官至江西吉安府守御所千总。姚绪兰之子姚文洤中道光辛卯恩科第七名武举,敕授武略骑尉,特授江西吉安府御所千总。
姚光祚:福绵区新桥镇大楼村元地屯人,民国时期系黄埔军校第九期学生(上校军衔),19511至19541曾任县工商联干事。
姚纪昭:博白县松旺镇潭莲村人,19331考入黄埔军校,19431考入重庆陆军大学,参加过淮海战役,曾任某军参谋长,后任广州市副市长。
姚姓:德孝文化代代相传
姚姓,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至今已有4400多1的历史。姚姓的始祖是上古“五帝”之一的舜帝,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奠基人,开创了中华道德文化之先河,有“道德始祖”“百孝之首”“文明之元”之尊称。姚氏子孙遍布华夏大地,他们以舜为傲,德为先、重教化,爱国爱家,尊祖敬宗,孝悌为先,忠信为本,勤劳俭朴,自强不息,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及绚丽多彩的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至孝化身孝感动天
舜是出了名的大孝子,其至孝的故事流传千古,二十四孝之首“孝感动天”,讲的就是舜帝的故事。
相传舜的母亲握登早1去世,父亲瞽叟娶了后母,后母生了弟弟象之后,一家人都不喜欢舜,多次合谋迫害舜: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面对父母和弟弟的百般虐待,舜总是逆来顺受,时时处处谨言慎行,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虽然经历过那么多的生死劫难,却毫不嫉恨,孝心不改,以德报怨。舜在20岁时就孝名远播。尧帝十分赞赏舜的孝行,于是对他进行种种考验。经过考验,舜的能力得到认可,多1后,尧帝把君位禅让给了舜。舜成为部落首领后,仍怀有一颗仁慈之心,在父母面前依然毕恭毕敬,孝顺有加,最后终于感化了全家。
舜的高尚道德情操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的《孝子传》,舜列其中。元代郭居敬编录《全相二十四孝诗选》将24位古人孝道的故事辑录成书,开篇《孝感动天》就是关于舜的孝敬故事。
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在史料记载和传说中,虞舜被推崇为道德最完备的帝王,他倡导为人、持家、做官、治国均以道德为人本,开创了中华道德文化之先河。舜毕身推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常教育,命契作司徒,“敬敷五教”,创造家庭和睦的生活,他也成为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鼻祖,被后人尊称为“道德始祖”“百孝之首”“文明之元”。《尚书》明确记载:“德至舜明”,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载:天下明德皆自虞帝(舜)始。
舜帝为姚姓后人树立了榜样,深受海内外华夏子孙的尊崇和敬仰,很多姚姓家族和先贤都自觉地以道德教化,强调修身养德和以德服人、以德育人,涌现出姚崇、姚勉、姚鼐等一大批天下知名而操守高洁、道德功业足为天下楷模的英杰。
为了弘扬和传承舜帝德孝文化,姚姓后人每1前往位于湖南永州市宁远县九嶷山和山西省运城市的鸣条岗的两座舜帝陵祭拜舜帝。而永州市和运城市则把舜帝陵作为德育教育基地,并常在此举行公祭舜帝大典。公祭舜帝大典时,姚氏宗亲都会不远千里赴会,他们祭拜太始祖舜帝,弘扬舜帝“德为先,重教化”之精神,传承孝心厚道、孝亲仁爱、与人为善的孝道文化,促进社会的幸福和谐。
姚姓历代宗亲也有不少明德至孝的典范。如陆川沙坡的姚裕云,因禀赋优良,品质纯正,尽职尽责,为官成绩斐然,诚心诚意报效国家,办事勤勉,被敕封儒林郎,其妻谢氏被封为六品安人。据沙坡姚氏光辉族谱记载,姚裕云自幼聪颖,孝敬父母,礼待乡亲,勤奋读书,官居知州副职。他从政清廉,为老百姓做过很多好事,如修路筑桥,开典当行周济穷人等,同治四1,为褒扬姚裕云廉政奉公,敕封儒林郎。姚裕云因品德高尚,深得民心,在当地口碑极好。坊间都称赞他禀赋优良,尊老爱幼,性格刚强,对父母恩德念念不忘,兄友弟恭,夫妇相互勉励,情谊和睦,对子侄教育宽容,接济族亲,亲疏无间,其夫人举止端正,对子嗣爱护有加,尊敬和孝顺长辈,传承老一辈母亲的美德,对待妯娌一视同仁,处处以孟母和敬姜为榜样,一粥一饭,半缕半丝都亲力亲为。
姚氏家族世代受舜帝“孝道”“仁爱”精神濡染,家风淳朴,热情好客,仁义善良之举不胜枚举,古往今来,口口相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
传承良好家风家训
姚氏谨遵“姚氏家训”所教导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敬重祖辈,感恩自然,敬重天地,弘扬祖德,繁衍生息。
为了传承先贤的“德为先,重教化”精神,姚姓族群比较重视家训族风的培育和宗族子弟的教导。明朝姚儒编著的《教家要略》,是中国最有影响的传统家教书籍之一。姚儒认为一个人一生最大的快乐是读书,最大的责任是教子。教子的原则:富者教子须重道,贫者教子须重节。以成圣贤为贵,以蓄道德为富,以未闻道为贫,以不知为耻。他还认为,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强调君子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而不在高谈阔论。他要求子孙要诚信和尚俭,特别是尚俭,认为不仅是经济上的需要,更是道德的需要,唯有俭可以助廉,唯有恕可以成德。
姚崇是唐代著名政治家,他文武双全,历仕五朝,三次拜为宰相,并兼任兵部尚书。特别是在唐玄宗朝早期担任宰相时对“开元之治”贡献尤多,影响深远,人称“救时宰相”,又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姚崇不仅一生秉持忠孝之心,报效国家,成为名垂青史的一代名相,而且治家严谨,颇负盛名。他举族聚居洛阳,四世同堂,长幼有序,彬彬有礼。他的子侄都深受他的教诲,忠君报国,有所作为。姚崇临终之际,撰写《遗令诫子孙文》,告诫子孙:“与其浊富,宁比清贫。”这篇文章对子孙的各个方面都做了要求和教育,告诫子孙不要妄图富贵。姚崇的家规家训对姚氏后人影响深远。姚氏后人把姚崇的遗训作为传家宝,代代相传。
姚氏之所以能在各时期人才辈出,与其良好的家风家训密不可分。姚舜牧《姚氏家训》中关于为人、治家及处事等方面的内容,对于今个人及社会仍有积极借鉴意义。他反对时人过分追求风水宝地,甚至不择手段,做出坑害别人的伤天害理之事,认为风水再好不如品德好。姚舜牧反对过分迷信风水的思想为其后人所继承并进一步发展。市福绵区新桥镇大楼村元地山姚氏十世祖姚绍禹当1虽考上武举,但他却放弃走官道,而拜了一位有名的地理先生为师,从此专心研究地理风水。临终前,他终于觉悟出,死后墓地的风水,并不能改变后人的命运,唯有勤学苦耕,才能让生活变得更好。因此,他在临终前命后人为自己刻碑留嘱中就有一句:“勿以一冢枯骨求富贵。”意思是告诫后人不要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先人所葬之地,而应勤学苦耕,靠自己的双手把握自己的命运。而后人也谨记先人教诲,并以此作为警世忠言,世代铭记于心。
姚姓人口在所占的比例虽不算多,但姚姓族人牢记先祖教诲,重视教育,古今都出了不少人才。在明清时代的科举考试中,姚氏中试颇多,既有进士、举人,还有贡生、监生、附生、廪生、庠生等。姚氏文武并举,无论是文科还是武科都有出仕的。出仕的恪尽职守,勤于政事,认真负责地为国为民做事,做到积德济民;不出仕的则在家乡或教育后代,或为民济困解难,都能做到不忘初心,与时俱进。到了近代,姚氏后辈杰出的子孙,如姚培才、姚培元等,跟着共产党,投入到救国救民的革命运动中。他们为国家、为民族,进行桂东南抗武装起义,为新中国成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更大地鼓舞了姚姓族人,他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继续发扬优良家风。他们中有的当人民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的成为军队将领,保家卫国,恪尽职守;有的成为科技人才,引领时代,引领进步,成为科技强国的重要力量;有的成为企业精英,承担社会责任,饮水思源,富不忘本,回馈社会,回报家乡,谱写了一首首行善积德、发展姚氏事业、强族兴国的赞歌。陆川县沙坡镇仙山村原党支部书记姚金记大兴企业改革,被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姚绍洪能人、族贤,号召族人积极参与修建宗祠、祭祀祖宗等家族公共事业,热心为宗亲办实事,捐资3万元修建谢仙嶂大宗祠,捐资2万元修订姚氏光辉族谱,多1来捐资40多万元办学、修桥、修路,奖励优秀学生。19901出生的姚鸿鹄勤奋好学,努力拼搏考取中山大学,并且发扬舍己为人的精神,于2012189勇救珠江落水人士,荣获“广州青春榜样”“广州首届季度平民英雄”称号。
更多的姚氏族人奋战在工、农、兵、学、商及科教文卫各条战线,为改革开放添砖加瓦,把满腔的爱国热情化为行动,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他们为姚姓家族增光添彩、扬眉吐气。
原标题:您贵姓 姚
【您贵姓】姚姓:德孝文化代代相传由新彩酒吧招聘网综合资讯栏目发布,感谢您对新彩酒吧招聘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您贵姓】姚姓:德孝文化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