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 | 盐都诗意:穿越千年的城市文化基因
    发布时间:2024-07-02 19:35:53 次浏览
  • 0
    • 电话联系TA

      -小编

  • 信息详情

12 周姝

诗言志,歌永言,诗歌有如中华民族的文化族徽。这族徽用《诗经》铸就,用楚辞铸就,用唐风宋韵铸就。
在四川自贡这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不仅生长盐、生长彩灯、生长机械化工,也生长诗歌,生长一代又一代文化传承者。
盐都名胜“燊海井”

6364,伴随着轻柔的夜风,“浓情端午 粽享诗韵”自贡市第十届端午诗歌朗诵会在自贡绽放。历时四个3,诗歌爱好者踊跃投稿,将自贡的一山一池、一景一物,化成一首首赞美城市之兴、生活之乐、奋斗之志的诗歌。

诗意流淌中,自贡文化自信的光芒更加璀璨。

一座城  一首诗

自贡,是一座充满诗意的城市。

这诗意,来自“两市两城”建设的交响,城乡融合发展的精美画卷,江姐故里的红色文化新名片,井盐文化的文旅融合新途径,恐龙群窟的世界奇观新场景,“天下第一灯”的环球之旅新梦想……

灯城“自带”浪漫

以至于自贡人放松随性的人生态度,本身就体现着一种诗意,就连老街巷里喝茶的人、聊天的人,都充满了诗意。

这诗意,激发了这座城市中诗人们的创作灵感,在上世纪80年代,自贡曾是四川知名的“诗歌大市”,并走出了张新泉、李加建、李自国、李华、蒋蓝、聂作平等一大批有影响的诗人。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4益繁荣,商业大潮迅速突起,文学渐渐褪去80年代的热情和光环。城市的“诗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似乎被中断了,被遗忘了。

“不应该是这样子的。”自贡市作协主席高仁斌说:“诗歌让人的眼界更加宽阔,让人的态度更加坚定,让生活更美好,让理想充满着希望。它需要回归,回归到我们身边,回归到青年人身上。”

诗意接驳古今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2014年103154,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文艺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对文艺工作者寄以殷切期望。

这也给自贡带来了新的思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自贡诗歌走向何方?接下来的十余年时间里,自贡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2014年,由自贡市文联主办的“中秋诗会暨首届诗歌散文朗诵大赛”揭开面纱,一路吟唱诗与美,带着从心头流向指尖的遐思,带着根植千年的浪漫情怀。

  2017中秋诗会暨市第四届诗歌散文朗诵大赛现场

“从前的诗会多是诗歌朗诵会,而我们做得更像是诗歌晚会。把每一首诗歌朗诵编成一个节目,在这个节目里,有和诗歌意蕴相符的配乐,有演员的伴舞,还有舞台灯光效果。”市文联相关负责人回忆道。

2015年的春天,与尖山景区的桃花竞相开放的,还有第一届尖山桃花诗会,吸引了众多自贡文人的目光。

与诗会共同回归的不仅是诗歌,还有诗会的社会责任——对社会现实的观照和传统文化的追寻。其中尤以已经举办了十届的“端午诗会”最具代表性。

诗歌与书法相得益彰

“在自贡,我看见了盐的方向,那里有高尚的灵魂,有民族的气节,有我深深的思念。”2015年63,由自贡市文化馆主办的端午诗歌朗诵会落地生花,一首首抑扬顿挫、感情充沛的诵读使人眼前一亮。

那场端午诗会共设“致敬经典”“追思屈原”和“我的祖国”三个篇章,不仅有经典诗词作品,更多的是我市作家和诗歌爱好者的原创作品。

当时间来到2017年,第三届端午诗会更成为广大朗诵表演爱好者、文学创作者展示自我的舞台。与前两届诗会的朗诵者全是专业播音员不同,此次表演者来自全市各行各业,有教师、护士,有企业职工,还有我市机关事业单位下派基层的乡村第一书记。此外,本届诗会还加入了访谈环节,邀请诗歌创作者畅谈自己的创作经历和心得。

2017端午诗歌朗诵会现场

已经举办了十届的端午诗会,共征集到原创诗歌380余首,其中搬上舞台的有72首,让盐都的诗歌与诗人在此相逢、交流和拥抱。

2017年,自贡推出具有历史意义的诗歌刊物《燊诗歌》,收录了活跃在当时诗坛的自贡老中青30多位诗人的力作,显示了自贡诗歌的整体实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被誉为“才子之乡”的富顺县,近年来诗歌交流活动十分频繁,“张新泉诗歌品鉴暨‘富顺诗歌现象’研讨会”、“李自国诗歌研讨会”“刘光第诗文研讨会”等活动扎实开展;诗歌创作成果丰硕,《富顺文学》《富顺诗词》等刊物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一首诗  一个人

“十年来,我们歌颂‘江姐是穿越黑夜的光’,我们吟唱‘守住一粒盐的白’,我们赞美‘盛开在疫情的蔷薇花’,我们直抒‘盐都在逐梦中起航’,我们呼唤为祖国繁荣而共同担当,我们也愿将爱的阳光,洒在盐都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流。”

在刚刚落幕的第十届端午诗会上,一首由黄德涵、王谦、覃美老中青三代作者,携手创作的诗歌《诗意微光 聚之为芒》,不仅串联起往届诗会中的佳作,带领听众去感受诗会走过的十年追梦历程,更让人看到了自贡诗人群体的精神风采。

“相比于北方诗歌的粗狂豪迈,自贡的诗歌是细腻内敛的,且有很强地域性,不少诗人的创作灵感都因‘盐’而发。”在文化学者刘蕴瑜看来,“盐,古朴而新鲜”,折射着盐都自贡的“古”与“今”。

今年68岁的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贡市作协副主席黄德涵,正是一名“盐味十足”的诗人。20岁时在贡井盐场的工作经历,成为伴其一生的骨子中的咸味,并随之流淌于笔尖。

参加诗歌活动的黄德涵(右)

在上世纪80年代那个火热的“诗歌年代”,他白天在盐场工作,晚上熬夜写诗。他从古朴的采盐人身上,看到博大胸怀,看到井架的真实和傲岸。他颂扬盐工,表达这座城市的精神带给人们心灵的震撼。因此,他的诗歌总是构思精巧、热情满满。

在他的诗中,曾把自己比作盐:“我把命运的咸涩熬成盐,多好,小小的,小小的,满含幸福的味道,做一粒盐多好,那些沧桑我并没有忘掉。”

燊海井古法制盐场地

直至上世纪90年代,他前往自贡4报社工作,才放下了手中写诗的笔。“做媒体和写诗是不一样的。”在黄德涵看来,有价值的新闻关注的是滚滚红尘,是社会现实,而诗歌则是传递美好与诗意。

退休后,黄德涵重新开始写诗,每年要创作上百首诗歌的他,笑称这是“以诗养老”。其中,他的“盐诗”颇受欢迎,在省级以上刊物刊发的就有近百首。“我计划出一本关于盐的诗集,希望能在明年完成。”黄德涵说。

对于45岁的尔东马(笔名)而言,诗歌则是他打量世界的一只眼、躲开尘世喧嚣的一艘船、守住本心的一种生活方式。

曾在大安区任职中学语文教师的他,会与学生们分享自己对文字的热爱,带领他们走进田野阡陌采风。他还专门买了录音机,为孩子们播放自己喜爱的诗歌和散文,在他们幼小的心中播下热爱诗歌的种子。如今,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尔东马,每天都会抽出半小时,朗诵自己钟爱的诗歌和散文。

给孩子们启蒙的尔东马

面对复杂的人性和不可知的人生,尔东马更愿意做一个无所偏袒的观察者,最大限度地保持作品内容的客观性与真实性,让读者自己去观察、去体会揣摩,去判断人物的好与坏、善与恶。正因如此,他的诗歌魅力四射,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不断探索,追问人性的价值。

“城市中的每一条街道、一座院落、一幢老房子,背后都有它的故事。如此种种,都可以让人产生诗的联想。”尔东马说,自己的创作“因感而发”,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那么万物皆可为诗。

与尔东马一样,把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融入诗句的,还有富顺县青山岭林场退休护林工、“森林诗人”吴雪莉。

分享创作心得的吴雪莉

作为护林员的她,30余年来重复着同样的脚步,一个水壶、一把斧子就是她巡山的行头。林场工作中,要是突然有美好的诗句冒出来,她就会大声地读出来,这种物我两忘的超脱境界,使她的诗句具备独特的清澄与空灵。《青山诗笺》《群山之恋》……一本本书写森林的诗集随之泉涌而出。

“90后”覃美则是最近两年才开始写诗的,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她,对传统文化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喜爱。她所独立创作的《江上的龙舟》、合作的《诗意微光 聚之为芒》曾先后登上了第九届、十届自贡端午诗会的舞台。“现在是一个不断阅读优秀作品,不断汲取养分的阶段。”覃美说。

盐都的诗意,也正是如此,它像一颗顽强的种子,在千年盐卤中汲取营养,在世相百态中守护纯真,在新时代的春风中再次发芽、生长,并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而摇曳多姿、茂然成林。

  (本文图片为资料图)

© 版权声明
  • 地理位置
  •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