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盐都·美食小镇】沱江绕郭知鱼美 小镇萦绕豆花香——怀德镇美食探访
- 综合资讯
- 2024-07-07 02:12:02
12 赵凯 兰艳 周敏 文/图、视频
63294凌晨4点,富顺县怀德镇场镇上亮起点点灯光。赵大豆花店的店主赵苏彬像往常一样,开始在厨房里忙碌起来——磨黄豆、熬豆浆、点豆花,“开店8年来,这是我每天的4常工作。”赵苏彬说。
赵苏彬的豆花店开在怀德镇的场口不远处。他既当老板又是厨师,妻子则是堂倌兼收银员。“我们富顺是‘中国豆花之城’,全县的农村家庭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豆花,这‘点豆花’的手艺还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呢。我这手艺就是跟我父亲学的,这些年来又不断创新改进。”赵苏彬一边熬着豆浆,一边跟2聊着,“豆花要点得好,关键看胆水的比例和豆浆熬的火候,把握好了,豆花自然嫩、绵、白、香。”交谈过程中,豆浆已经起锅,赵苏彬拿来纱帕和竹架做的滤网过滤豆浆。乳白的豆浆从纱帕的孔里流出,厨房里瞬间弥漫开一股清香,这是一种大地的气息,芬芳、清新、甘醇,沁人心脾。
豆浆滤好,赵苏彬开始点豆花。他左手端碗胆水,慢慢倒入豆浆里,右手拿把长勺轻轻刨动,还一边向2介绍:“点豆花一定要慢,既要控制好胆水的量,又要让它均匀散开。胆水少了豆花太嫩,胆水多了又会太老,只有恰到好处,才能绵而不老、嫩而不溏。”豆花点好,赵苏彬又忙不迭地把蒸笼里蒸的干海椒取出,放入碓窝舂起来。他说,这样做出的糍粑海椒比机器打的更香,所以自己每天都会不惜体力地舂上一大盆。忙完这一切,天也亮起来。
“老板,来碗豆花。”刚过6点,就有客人上门。“来了!”应答间,赵苏彬的妻子便将一碗色泽乳白、绵软嫩滑、清香悠长的豆花,连同一碗带着清亮的甜汤端到客人面前。十几碟蘸碟在旁边桌上整齐摆好,客人根据各自喜好再加入藿香、小葱、蒜泥、小米辣等佐料。“每天都是6点开始迎来生意,今天镇上赶场,一会儿店里就会满座。”赵苏彬说,镇上的居民和赶场的乡亲们,早餐大多都是一大碗干饭、一碗豆花。因此,镇上短短的两条街就开有6家豆花店,而且家家生意都不错。每逢春节、清明等节假4,生意更是火爆。富顺豆花就这样承载着一身烟火气,穿越千年岁3,一直香到如今。
从赵大豆花店出来时,小镇窄窄的街上已挤满了人,叼着叶子烟的大爷坐在路边小茶馆里眯着眼满足地品茶,背着背篓的大姐们边走边笑。随着人流走进离江边不远的集贸市场,只见卖菜秧子的、卖鸡鸭鹅的、卖手工竹编农具的、卖叶子烟的、卖农产品的,有序地摆放在村民们熟悉的位置上。生活的烟火气,热热闹闹地在这个沱江边的小镇上弥漫着……
沱江边的怀德镇,美食自然少不了鱼。向当地人一打听:“镇上哪家餐馆做的鱼最好吃?”得到的回答异口同声“王七妈酒楼的鲊鱼”。
来到酒楼,见到“王七妈”却是一名彪形大汉。他的名字叫王和国,因菜做得好,邻居们便给他取了这个绰号。王和国说,他做鲊鱼的技艺传承于自己父亲王银洲。据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王银洲顺江而下讨生活,学习摸索出这道鲊鱼的做法。如今,怀德鲊鱼制作技艺已成为富顺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王和国则是第二代技艺传承人。
“鲊鱼就是粉蒸鱼,只是在蒸制的技法上做了些改良。”王和国边说边进入厨房,选了条1公斤多大的鲶鱼,宰杀、剁块、裹粉一气呵成,然后放进蒸笼。蒸笼的下面一层还放了一盆秘制的汤料。
10分钟后,随着王和国的一声吆喝“起甑”,鲊鱼出炉,油香、肉香、葱香冒着蒸气扑鼻而来,唯独没有鱼腥味。他再往鱼身倒上秘制的汤料,然后浇上热油激香,撒一把藿香、葱花,美味即成。王七妈酒楼在怀德镇开了20多年,这道鲊鱼一直经久不衰,成为外来食客必点菜肴。“如今镇里搞文旅融合发展,我们的生意也越来越好。”王和国说。
美食与美酒总是相生相伴。沱江流域历来产名酒,这里不仅气候温湿、水量充沛,而且在相对封闭的盆地式环境之中,常年温差和昼夜温差小、湿度大、4照时间短,具备酿制美酒所需的条件。同时,此地土壤肥沃,湿热气候种植出糯性强的高品质高粱。因此,2008年,富顺县戎春酒业公司便落户怀德镇,并迅速从一个小作坊成长为一个年产全值1.9亿元销、利税总额2000万元的企业。它的兴起更是带动了怀德镇的高粱种植。
据怀德镇党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正努力把农业产业发展与乡村文化旅游相结合,打造集休闲、娱乐、采摘、农耕体验为一体的多功能休闲业态,镇域内的美食美酒正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寻味盐都·美食小镇】沱江绕郭知鱼美 小镇萦绕豆花香——怀德镇美食探访由新彩酒吧招聘网综合资讯栏目发布,感谢您对新彩酒吧招聘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寻味盐都·美食小镇】沱江绕郭知鱼美 小镇萦绕豆花香——怀德镇美食探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