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资讯  > 

别让“认知盲区”束缚你的视野



一个生活在这样家庭里的孩子:家里没有电视,没有多余的娱乐,唯一的消遣就是读书做题打球,课余还要经常去打工、帮忙种地来补贴家用 —— 会具备”订一份人民日报,来了解国家大事”的意识吗? 最近在知乎上有一个讨论,关于刚结束的高考。 先看看今年全国卷一的作文题目: 根据一项对在华留学生调查,他们较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 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等。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这个题目出来后,不少人表示了质疑:这个题目对贫困乡村的考生不公平,这 12 个关键词,他们很可能一个都不认识。怎么写? 有人反驳:就算没有亲身体验过,电视里总讲过吧?实在不行,订一份人民日报,也总能知道些大概吧? 这其实是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 我们总是会用我们的眼光,去揣摩别人的认知和思维。 一个生活在这样家庭里的孩子:家里没有电视,没有多余的娱乐,唯一的消遣就是读书做题打球,课余还要经常去打工、帮忙种地来补贴家用 —— 会具备”订一份人民日报,来了解国家大事”的意识吗? 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之所以讲这个,是因为想到一些陈年往事。 我的高中,就读于老家最好的重点中学,附近许多乡镇的家长,都希望孩子能考进来。学校是住宿制。我的宿舍里面,一共 8 个人,有 5 个是来自附近同一个乡的。 第一节微机课的时候,我们坐在一起。他们 5 个人嘻嘻哈哈折腾了半天,然后其中一个凑过来问我: 怎么开机? 你能够想象吗?高一的孩子,没有见过电脑,不知道怎么开机,甚至都没用过手机(手机是他们上高中才买的)。 解释一下,我老家虽然不是北上广深,但电脑的普及率也并不低。我好些初中的朋友,都参加过全国信息学奥赛(程序设计大赛),还拿到过名次。我算是水平比较弱的,那时候也在用 Foxpro 写程序了。 而这几位室友,他们所在的乡镇,离我家不过十来公里而已。 如果把今年的考题,挪到当年,让他们去做,他们能够发挥自己100%的实力吗? 很难说。 欣慰的是,他们几位后来的去向都不错。相比之下,我是宿舍里高考成绩垫底的(捂脸)。 但是,他们是走出来的那一拨,而跟他们类似的这些孩子中,那些输在起跑线上的呢? 这是个不忍心去想的问题。 这就是今天要聊的主题:我们的认知和思维,很大程度上,是由所处的环境和圈子决定的。在同一个环境和圈子里面久了,你的认知就会被固化。 这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 哈佛教授穆来纳森在《稀缺》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概念:长期处于某种资源的稀缺中,会培养出一种”稀缺头脑模式”。这种模式会让人将注意力”过分地”集中在追逐这些资源上,而忽视了更长远和更有价值的事物。 简而言之,对于穷人来说,长期缺少金钱的状况,已经使他们形成了对金钱的”稀缺头脑模式”: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如何挣到更多的钱”上面,而忽视所有需要额外投入、没有短期收益的事情 —— 例如学习和自我投资。 穆来纳森用”带宽”来描述这种现象 —— 为了满足生活,让自己每天不为温饱所困,已经耗尽了穷人所有的”带宽”,他们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思考别的事情。而这又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这其实就是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多次提到的观点: 穷人最根本的枷锁,不是缺乏资金,而是缺乏认知。他们看不到远景,不知道如何获取长期的利益,甚至不知道获取长期利益有什么用。 无独有偶,麻省理工的两位教授,在他们的书《贫穷的本质》中,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穷人之所以穷,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得不到有效的信息和认知。他们缺乏利用资源的能力。 所以,哪有什么”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所谓的穷人思维,无非是他们的信息和认知世界有所残缺罢了。 贫穷问题一向是美国的主要议题。共和党认为,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不努力;民主党认为,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社会分配不均。但事实上是什么呢? 一方面,穷人并非不努力,而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努力。很多生活在底层的人,每周的工作时间也许比我还多,但他们的努力,停留在”用劳动力换取收入”的层次。这是没有办法实现积累和增值的。 另一方面,穷人缺乏对金钱的利用意识。即使攒到了钱,或者直接给他们一笔钱,许多人也不知道该怎么用。他们往往会用于消费,娱乐,或是积攒着给下一代,完全无法发挥出金钱的价值。 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什么呢?在于穷人看不到其他的可能性 —— 他们不知道世界上还有怎样的生活。 这就是一个”认知盲区”,也是最需要我们避免的地方。 刷知乎的时候,有时会看到这样的问题: 我是90年的,工作四五年了,现在感觉很迷茫,拿着最低的薪水,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怎么办?求大神指点。 每当看到这样的问题,心里总会觉得不是滋味 —— 我前公司的运营总监,天天跟我并肩作战的战友,也是 90 年的。 前公司的平均年龄,是 25 岁。有好几个93、94的孩子,刚毕业没多久,都当着主管,带着项目。每天身先士卒地加班。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呢?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一个环境里面待久了,你的认知会被环境同化。你会慢慢意识不到,这个世界上,还可以有其他怎样的可能性。 在很多公司里面,工作三四年只是个基层员工,薪水三年一涨,每天8小时,下班之后无事可做 —— 如果你日复一日重复着这样的生活,你很容易建立起这样的潜意识:这一切都是合理的,正常情况就应该是这样。 但事实呢?真的不是。 我有位朋友,最近刚从银行跳到互联网,一个很精干的创业公司。她对我感慨道:感觉打开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新世界,我真后悔没有早点辞职! 其实,这个世界上,束缚我们的,限制我们的,真的有那么多吗?安稳的工作,清闲的任务,衣食无忧的生活,不用加班不用熬夜的日子……当你处于其中的时候,你会很难割舍下这些代价。 但是,并没有任何外界的限制,加诸我们身上;并没有一把枪指着我们,让我们坐在那里,不许动。 我们所难以逃离的,只不过是自己给自己画下的圈子罢了。 “认知盲区”的实例,在生活中,其实非常常见。 许多人总觉得自己时间不够用,事情太多,怎么做都做不完 —— 但是,为什么一定要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 那些高效利用时间的人,其实并不是做事有多快,而是他们懂得去思考:哪些是真正重要的,哪些是真正有价值的,怎么做才能最大化收益?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辞职之后,重新反思了之前的工作模式,发现一个问题: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被目标和时间驱使,不断地完成手头一项项任务。我们以为这是高效的表现,但实际上,我们是在”赶工”。我们沉浸在”又勾掉一个任务”的快感中,沉浸在路径依赖的模式里,忽略了抬起头来,真正去思考一下整体的方向。 这其实,也是一种”稀缺头脑模式”,稀缺的,是时间。 大多数时候,其实困扰我们的,都是”放不下”。别人的请托,短期的项目,手头的利益……太多的事情,驱赶着我们,让我们沉浸在即时正反馈的激励之中。但真正重要的,真正有长远价值的,反而一拖再拖。 另一种稀缺模式,是信息。 我们这个时代,总是感觉处在一种”信息焦虑”之中。因此,身边总会有这样的人。买了一堆又一堆的书,囤了一文件夹又一文件夹的材料,但是从来都不去看,因为没有时间看。 这样的后果是什么呢?就是造成焦虑感 —— 每天都会想着”我还有这么多东西没看”。为了摆脱这种焦虑感,只能继续去搜寻、下载、购买,把”获取”当成”消化”,把”持有”当成”拥有”,借此来缓解焦虑。 但其实,我们稀缺的,是信息吗?不是的。是”有效的信息”。 换一种思路:你买的书,下载的材料,乃至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事情,种种资讯 —— 只要跟我们无关的,它就是无效的。无论再多,都没有关系。 你真正要关注的,是:我需要的信息是什么?我有哪些资源,能帮我获取这些信息? 所以,把”信息”变成”资源”,是一种需要刻意培养的思维习惯。不要想着把买的书都看完,这样没有价值,把它们当成资源,只在需要的时候,去看需要的内容就好。笔记也是一样。看完一本书,没必要全部记下来,追求没有缺漏 —— 你只需要记下”对我有用的信息”就可以了。 所以,我强调过许多次,一定要建立”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思维,这是一切的核心。只有弄明白自己需要什么,你才能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 最后,说回”认知盲区”。如何摆脱自己的”认知盲区”,培养更全面的认知呢? 1. 接触更新的行业 我讲过,选择”有前景的行业”,是几乎不可能的。但有没有一个比较可靠的标准呢?也是有的。那就是,选择更新、更年轻的行业。 一个行业,只有处于不断迭代、不断更新之中,才能成为活水,推动着你不断去否定自己,更新自己的认知。 这也是让自己的思维,跳出”路径依赖”和”认知固化”最根本的方法。 2. 进入不同的圈子 前文讲过,同一个圈子,会形成一套固定的模式、文化、意识形态。如何摆脱它的影响呢?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去更新自己的圈子。 这也是我做社群的初衷之一。通过不断分享一些前沿的、新奇的、有趣的东西,更新大家的认知 —— 也就是我所说的”享受每一个 Mind Blow 的时刻”。 不要让自己的交际圈,仅限于身边的朋友、同事,跳脱出来,多接触不同的人,找到标杆和典范,向其模仿和学习,进入更高的圈子。 这样才能不断活化我们的思维和认知。 3. 保持学习的热情 我在社群中,认识了一位朋友。她非常出色。毕业才一年,花在学习上的资金已经上万。而且不仅仅是为了工作,只要感兴趣的领域,都会去涉及。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 学习是一项终身的事业。不要只把眼光聚焦在工作和收入上。很多时候,获取新的认知,新的思维角度,未必会为我们带来切实的效益。 但是,只要能够对思维有所启发,能够带给我们一闪念的火花,就已经非常难得。 毕竟,这就是”认知升级”和成长的本质所在。

标签:

别让“认知盲区”束缚你的视野由新彩酒吧招聘网综合资讯栏目发布,感谢您对新彩酒吧招聘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别让“认知盲区”束缚你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