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县“旱改水”改出乡村“绿富美”
- 综合资讯
- 2024-07-07 21:42:01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芒种时节,走进泗县黑塔镇三葛村“旱改水”项目现场,只见泗许高速两侧的低洼地正“脱胎换骨”,挖机在田地里忙碌,连片旱地间筑起了田埂、修起了水渠、铺上了水泥路,已经有了连片规模水田的模样。对于这片曾经看老天爷脸色定收成的洼地,村民们充满了期待。
近年来,泗县坚决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抢抓政策机遇,以耕地提质增效为目标,坚持片区规划引领乡村振兴,在黑塔镇推进“旱改水”试点项目,改出了一条“绿富美”的新“稻”路。
泗许高速两侧的“旱改水”项目现场。吴天元 摄
“地势低”“收益少” 低产土地谋求新用途
“收成看天!受地势、天气影响,俺们村的土地收成多少年来都不稳定。赶上旱季,没有充足水分;赶上雨季,又无法及时排涝。”黑塔镇三葛村党总支书记葛尚磊说。
如何解决土地收成差?成了当地党委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
经过多方论证和考察,镇党委政府发现“旱改水”项目能有效改变这种窘境,于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确定了从调整种植结构入手实施“旱改水”的发展思路,将地势高低不平的旱地,改造成“田成方、路相通、可灌溉”的高产水田。
2023年91,黑塔镇以三葛村为整体推进村,分批次开展“旱改水”项目。
镇党委书记王升介绍,早在项目实施前,就组织相关专家团队多次到现场考察、论证、谋划。“旱改水”的具体地块精准选择完成后,镇、村干部深入涉及的每一户农民家中,反复征求意见,转换发展思路。目前,三葛村已完成涉及近300户农户共计2400亩的旱田改造。
据了解,“旱改水”项目实施是土地利用的一次转型升级,将从农民手中流转出的土地平整后,建成“管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能机耕”的规模连片水田,耕种、田间管理、收割都实现机械化劳作,通过对田、水、路综合治理,洼地能排能灌,收成更稳定。
“机械化”“规模化” 人与土地有了新关系
本应是农忙时节,三葛村的农民刘明永却“闲”下来了。
通过“旱改水”项目的实施,曾经不平整、不规则的零地、洼地如今变成了一块块标准的方格田。通过引入市场经营主体,统一流转村民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村民既能坐地收租,又能外出务工,加上农业机械化的实施,打破了农业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形成了农户“农忙不忙”的前后反差。
刘明永家有18亩地,以前种植小麦玉米,往往是涝排不出去、旱浇不了水,只能看着庄稼干着急。眼下,自家土地全部以每年1000元的价格流转给市场经营主体统一经营,一年将近两万元的租金让他吃了“定心丸”。“现在旱涝都能保收,心里很踏实。”刘明永说。更让人欣喜的是,由村委会牵头,组织农户在“旱改水”项目田里务工,赚取稳定的工资。“在自家的土地上打工,可以拿到租金、工资两份收入,想起来就美得很。”新的生活方式让刘明永的小2子过得很“滋润”。
像这样的“好2子”惊喜还在后头。黑塔镇人大主席张健介绍:“农民不仅能挣租金、工资,还有分红呢!每年水稻收获的时候,经营企业还会一次性给流转土地的农户发放200元。”
“筑田埂”“种风景” 农旅融合有了好光景
水稻是水田的主角,“旱改水”项目实现了稻鱼(虾、蟹)共作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稻渔工程”,可以给农户带来丰厚的回报。
“稻渔工程”利用鱼粪给水稻提供养分,肥水还田,底生藻类,保住肥水,水稻、鱼虾、螃蟹、田螺和水生物和谐共生,从而实现立体种养、一田多用,不用施肥、配药,也能实现高产。
“当下是全面推行‘旱改水’项目的第一个插秧季,附近有桥、有路又方便灌溉的农田就在眼前,看着真开心。”葛尚磊指着眼前规划整齐的农田对说。顺着葛尚磊手指的方向,看到,广袤的稻田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绿意盎然,壮美无比。
“旱地变水田、水田成风景。”这是黑塔镇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体现。傍晚,稻田旁边不时有白鹭飞过。从之前的“道狭草木长”“草盛豆苗稀”,到如今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幅产业更兴旺、生态更宜居、农民更富有、田园更美丽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下一步,我们将稳步推进‘旱改水’项目实施,同时挖掘艺术稻田、稻虾、稻蟹等连作项目的稻作文化,一体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带动农旅融合发展,让老百姓不仅种好水稻也‘种’出风景。”王升说。 马远征 通讯员 单珊
泗县“旱改水”改出乡村“绿富美”由新彩酒吧招聘网综合资讯栏目发布,感谢您对新彩酒吧招聘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泗县“旱改水”改出乡村“绿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