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华医生的“逆商”
    发布时间:2024-07-08 01:09:02 次浏览
  • 0
    • 电话联系TA

      -小编

  • 信息详情

  说起智商、情商,一般人都耳熟能详,但对"逆商",大家可能是第一次听说。初冬时节,在北京电力医院胸外科专家办公室,曾长期担任北京协和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武警总医院胸外科主任的任华医生,面对家乡媒体的记者,微笑着解释了何为"逆商":"一是指身处逆境的处事和应变能力;二是指迎接挑战、自我磨砺的能力。我认为,‘逆商’高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其实,任华医生就是一位高"逆商"的人。

  【引 言】

  走最艰辛的路

  任华是宜兴元上乡亳阳村(现西渚镇筱里村)人,1957年9出生于北京。其父任瑞金,上世纪50年代初被保送至中国人民大学就读,毕业后留校任教,并长期担任人民大学计划统计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任华的童年和少年是在人大校园里度过的,他先后在人大附属幼儿园、附属小学和人大附中(时称北京市172中学)上学。读中学时,好学上进的任华在全年级近500名同学中,学习成绩始终保持第一名,曾经七门功课六门考100分、政治96分(当时政治一般不打满分)。他不仅担任班长,还是团支部书记,爱好体育的他,还是校田径队、排球队的健将,多次在赛场上获得荣誉。

  按理,任华的成长之路可谓洒满阳光。可他1975年高中毕业时,"文革"尚未结束,考大学成为奢望。摆在任华面前有三条出路:一是接父母的班进企事业单位工作,但前提是家庭特困或本人为病残人员;二是参军;三是下乡插队。第一条路任华明显不符合条件,他只能在参军和下乡插队两条路中选一条。参军是当时大部分年轻人的追求,任华"根正苗红",参加体检也合格,可任华经过慎重思考,放弃了参军的机会,选择了一般人望而却步的下乡插队。

  "当时许多朋友对我自找苦吃不理解。其实我内心深处一直渴望着能继续读书,当时我觉得下乡虽苦,但上大学的机会却最大。"数十年后的今天,任华轻描淡写地说起当年的想法。

  1976年年初,高中毕业的任华来到北京郊区的东北旺公社上地大队,成为该大队知青点的一名知青。大队分林苗、果树和大田三个生产队,其中大田队农活最为繁重,任华就分在大田队。当时才十八九岁的知青们个个瘦弱,也从没干过农活。一次,他们跟着农民用小镐清理田里的玉米秸秆,任华突然感觉双手钻心地痛,他脱下手套,发现手掌已满是水泡,有些破了渗出血,但他仍硬着头皮继续干。

  下乡一年半的时候,任华被分配到队里的农业科技组。原来,队长看到任华不仅劳动不怕吃苦,而且特别爱动脑子,是棵好苗子。一次,任华不知哪来的勇气,向队长提出小麦、玉米套种的设想,即制作营养钵,在地里的麦子还没吐穗前,就把玉米种子播在营养钵中,等地里的麦子快成熟时,营养钵中的玉米也有二三十厘米高,这时在麦田埂上栽下玉米,从而达到提高粮食产量的目的。任华的建议得到同意,他一个人忙活起来。到麦子收割时,他种的玉米比常规播种的玉米高出了好多。

  在知青点,任华的身体、意志都得到磨砺。1977年下半年,传来恢复高考的消息,任华喜不自禁。可下乡一年多,根本没摸过书本,为了更好地复习,任华和知青点图书管理员张左鸣商量,搬至图书室同住。干整整一天的农活,对知青们来说是体力和精力上的双重考验,疲惫不堪的知青们吃完晚饭,稍微洗漱一下便上床休息,任华也忍不住躺下,可冥冥之中仿佛有个声音在呼唤着他:快起来,复习功课!任华忽地翻身下床,打开灯,用报纸遮住一侧,以免灯光打扰熟睡的同伴,便埋头复习起来。

  读最难读的书

  原本功底扎实的任华,加上认真复习,高考取得理想的高分。与任华一同参加高考的同学、朋友,大多是从人民大学院子里走出来的,他们不少"子承父业",报了与政治、经济相关的专业。而任华的三个志愿全部填报了医学专业。他之所以义无反顾地要学医,与他小时候痛失两位亲人的不幸经历有关。

  "你看,这是我小时候与奶奶的合影。"任华点开手机里珍藏的一张照片给记者看,照片里的老人慈祥地笑着,虎头虎脑的小男孩笑得天真。任华记得,自己大约5岁那年,一天奶奶感觉胃疼,任华父母忙送她到医院急诊,医生说是急性肠胃炎,可没想到奶奶此去便永远没再回家。后来才知道,奶奶当时得了心肌梗死,因医生误诊而耽误了抢救。任华的小姨患有严重的风湿性心脏病,限于当时的医疗技术,做不了手术。小姨结婚后没要孩子,就把任华当亲生儿子,任华与小姨也特别亲。一天,读初二的任华正在上课,老师突然敲开教室的门,把他叫到操场上才说:"你小姨出事了,你爸叫你快回去。"任华匆忙赶到小姨家,只见小姨静静地躺在床上,脸上已没有一丝血色。从那一刻起,任华就暗下决心:如果有可能,将来一定要当一名医生,尽自己的力量,不让亲人再受病痛的折磨,不再让像自己一样的孩子遭遇这样痛苦的经历。

  1978年初,任华终于圆了大学梦,如愿以偿跨进了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的校门,在医疗系就读。任华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除了上课,整天"泡"在图书馆,"啃"着一本又一本砖头般厚的专业书。他在中学学的是俄语,而大学却要学英语,没有一点英语基础的他便从字母开始学起,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学毕业时,任华已能轻松地阅读英文医学文献。

  在北京医学院读书期间,还有一个插曲,差一点让任华的"医生梦"遭破灭。一次,任华到北大一院实习,当时一名外科医生正在为病人做腿部手术,任华一见病人腿部脓血淋漓,竟两眼一黑、脑袋发晕、恶心呕吐,同伴搀扶他到旁边休息好一阵子才恢复过来。任华这才知道原来自己晕血。那自己还适合学医吗?即使继续学医今后还能做一名外科医生吗?他心里像有十五只吊桶在七上八下。可当一名外科医生一直是任华的梦想,他心想:哪怕困难再大,也要努力去克服。从此以后,他明知自己见不得血,但在实习期仍一次又一次地往外科手术室跑,经过一年多的磨炼,任华终于做到对血"见怪不怪"。

  1982年年底,任华以优异成绩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北京协和医院外科担任住院医师。

  攻难钻的技术

  作为中国顶级的研究型医院之一,北京协和医院人才济济、大咖云集,一名年轻医生要崭露头角谈何容易?任华没有好高骛远,而是沉下心来,像"扫地僧"一样练习基本功,在多方面打牢自己的专业基础。

  他手书的病历文字工整娟秀、图示规范准确,在医院组织的多次优秀病历评比中,他都名列前茅,并公开展览。当时医院还没有中央供氧设施,病人吸氧要用瓶装氧气,同时呼吸机还不是全自动,是气动式,呼吸机上的氧气用完后要立即换上新的氧气瓶,在仅有一个氧气表头的情况下,一般动作麻利的人换一瓶氧气至少要二三十秒钟,而任华通过反复练习,最快速度达到十七秒,把因换气给病人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在练习基本功的同时,任华想到了继续学习。他总是争着做手术,能有机会一台接一台地为病人做手术,他非但不觉得累,相反很开心。在不断丰富自己临床经验的同时,任华还注重向身边的一流专家学习。

  在北京协和医院,多的就是权威专家、一流名师。1984年,任华考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心胸外科硕士研究生,拜我国著名胸外科专家徐乐天教授和"病理学泰斗"刘彤华院士等为师,边工作边深造,使自己的专业素养逐步提升。198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又转入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1988年,他通过严格考核,过关斩将,夺得唯一一名"香港卢观全奖学金"资助名额,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中心研修,成为一名该医学中心与协和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在美期间,任华得到导师罗宾逊·贝克教授、诺沃尔·哈钦斯教授的赏识。著名胸外科专家罗宾逊·贝克教授对任华说,要成为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不仅要善于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更要大胆创新,及时总结,在理论上不断提高自己。茅塞顿开的任华按照导师的教导,大胆开展科研工作,他成功完成大鼠单侧肺移植等多项实验。在美国两年间,任华先后在国际核心医学刊物发表高质量论文13篇。1990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前夕,多家医疗机构动员任华留在美国发展,可他婉言谢绝了。

  目前在心胸外科领域,大约80%的手术需用胸腔镜,可在上世纪90年代初,胸腔镜在我国还是一项新生事物。任华从美国学成回国后,准备将其应用到相关手术中,可北京协和医院有一项严格的规定:没有做过动物试验的所有诊疗技术,都不能直接应用于病人。1991年的一天,任华买来一条狗,在医院呼吸科朱元珏教授、普外科郑朝纪医生等帮助下,开展了第一例胸腔镜手术动物试验。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任华先后买来30多条狗,和同事一起开展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胸腔镜动物试验。在试验成功的基础上,胸腔镜技术终于在北京协和医院应用,并逐步在全国推广,有力提高了手术的精准性。

  在此期间,特别爱钻研的任华还通过动物试验,建起"大鼠腹主动脉异体心脏移植模型",开展了"诱导干细胞多向分化构建人工气管"等多项技术的研发,并成功应用于临床。2008年,任华作为外科部项目负责人,与内科部负责人、现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工程院院士王辰一道,共同开展了"国人肺血栓栓塞症的规范化诊断与治疗研究"的技术攻关,他们采用深低温停循环等技术,解决了让病人"停止呼吸""停止心跳"以确保手术顺利进行等难题。该项技术后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1998年,全面掌握心胸外科领域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且临床经验丰富的任华,被评为心胸外科主任医师、教授,2000年担任博士生导师。当时担任心胸外科博士生导师的临床医生,在北京市仅两位,一位是任华,另一位便是任华的老师李泽坚教授。

  挑更重的担子

  "当年不知哪来一股子劲,总想做风险最大、最难做的手术。"任华笑着说。平时一旦遇到急难危重的病例,他总是临危不惧,迎难而上。

  1998年,一名同时患食道癌、冠心病的患者来北京协和医院求医,当时病人已难以进食,急需手术。可是,实施食道癌手术围术期极有可能诱发冠心病发作而危及病人生命,而先做心脏搭桥又可能在全身抗凝的情况下导致食管癌出血,怎么办?任华在认真研究病情后大胆决定,食道癌、冠心病两个手术一起做。这样复杂的手术在医院没有过先例,其难度之大、风险之高可想而知。大胆而又细心的任华为此与手术团队制订了详细的方案,先为病人施行了食道癌切除术,紧接着做心脏搭桥手术,4个多小时的手术取得成功,术后得到康复的病人由衷地感谢任华这位救命恩人。还有一次,一位50多岁的患者,食道癌癌细胞侵蚀至气管主干。如何把被肿瘤侵犯的气管主干节段切除并将其接上,成为手术最难的地方。任华不惧挑战,大胆为病人实施了食道癌切除胃代食管主动脉弓上吻合术,然后在体外循环的支持下,进行被侵犯的气管节段切除,成功挽救了病人的生命。

  随着任华在胸外科领域知名度的不断提高,慕名而来的患者越来越多,而在北京协和医院,任华与大部分专家一样,只有9张病床属于自己的"领地",更多患者因一床难求而难以得到及时救治。一心想为更多患者去除病痛的任华,看着患者一张张无助的脸,十分心疼。2010年底,任华听说武警总医院能为自己提供30多张病床,当即主动调至武警总医院,担任该院胸外科主任。在该院,任华每周有两个手术,每一,他总是尽可能多地安排患者手术,一天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完成四、五例手术是常事。一次,任华带领团队从早上8点至当晚11点多,连续紧张工作15个多小时,一连为8名病人做了各种复杂手术,其中包括三例食道癌、一例贲门癌、两例胸腔镜肺叶切除、一例纵膈肿瘤切除……每一例手术都不轻松。事后,许多业内人士听说后都连连感叹:"简直不可思议!不可思议!"

  这么多年来,任华平均每年主刀完成肺叶、食管贲门癌手术及纵隔肿瘤切除、血管重建等手术500多例,合计达1.5万例,为众多患者去除了病痛,带来了健康。

  挑战自我极限

  长期超强度的工作,让任华的身体严重透支。2015年年初,任华突患脑血管破裂,幸亏及时抢救,才没酿成大祸,但落下了反应迟缓、手脚不灵便等后遗症。他先后在医院和康复中心治疗、康复一年多,他的众多学生和同事,给予贴心的帮助和关爱。其间,"逆商"强悍的任华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坚持做各种康复锻炼,挑战自我极限。他为了恢复手脑协调能力,每天用发抖的手握着笔练字两三个小时,半年多仅练习本就写了100多本。一年多后,任华终于基本康复,并回到武警总医院的岗位上,一直工作至2017年下半年退休。

  2020年7,心中始终牵挂着患者的任华,应北京电力医院之邀,带着两名学生来到该院,从零开始,为电力医院建起了胸外科。平时,任华坚持每个工作到医院上门诊、查房,科内遇到较复杂的病例,任华总是为手术制订方案,并在手术现场指导。"我之所以不再亲自主刀,那是为病人负责。"任华说。今年9,一位年轻女患者慕名找到电力医院。2个前,她就医时发现一巨大肿物,已占据其左侧胸腔的90%,左肺基本被压缩,在当地三甲医院穿刺活检为神经鞘瘤。患者辗转多家医院诊治,因手术难度大、手术死亡及术后截瘫的风险高,均未能手术。患者抱着一线希望找到任华医生,任华和学生张成伟及其团队为患者作好周到的术前准备。928,手术麻醉科、心脏血管外科、呼吸科、输血科等多方协同,历时4小时为患者成功切除胸腔内15×15×15cm巨大肿物,还患者畅快呼吸,其后患者逐步康复。

  电力医院胸外科在任华的带领下,成立两年多来影响力与俱增,仅今年手术病人就有370多例。任华说:"能为患者消除病痛,是自己最快乐的事!"

  【人物档案】

  任华,宜兴元上乡亳阳村(现西渚镇筱里村)人,1957年9出生于北京。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1982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医疗系,同年到北京协和医院工作。1984年考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心胸外科研究生。1988年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中心学习、研修,1990年回国并获医学博士学位。1993年晋升副主任医师,1995年任硕士研究生导师。1996年赴本东京女子医科大学进修。1998年任北京协和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医师、教授。2000年任北京协和医院心胸外科博士生导师。2010年任武警总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科主任。现为北京电力医院胸外科专家。

  在临床一线工作40余年,在胸外科疑难重症的诊治方面有很高的水平,主刀手术超1.5万例,在慢性肺动脉栓塞血栓内膜剥脱、胸腔镜外科、巨大纵隔肿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隆突切除成形等高难度胸外科手术方面有独到之处。曾承担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获得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教育部科研进步奖及多项北京协和医院医疗成果奖。发表论文150多篇,主编及参编专业书籍26部。

© 版权声明
  • 地理位置
  •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