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擅长“基建” 这事得从6000年前讲起
    发布时间:2024-07-06 09:44:28 次浏览
  • 0
    • 电话联系TA

      -小编

  • 信息详情

西坡遗址出土的玉钺 北阳平遗址中的建筑基址 北阳平遗址中的碳化木构件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4 张弋/文 受访者供图

  南依秦岭、北望黄河的灵宝,是一座有着“黄金之城”美誉的豫西小城。城中气候温和湿润、水源充沛,为人类繁衍生息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考古发掘出土的一座座史前大型房址横卧在阳平镇西黄土台塬上,静默苍然,与车水马龙的阳平镇遥遥相望。远方的小秦岭郁郁葱葱,和黄土夯筑的仰韶文化房址交相辉映,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演变。

  “河南遗址巡礼”系列新一期,我们一起走进三门峡灵宝北阳平遗址群,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多片史前聚落遗迹,特别是一座面积达516平方米的大型“宫殿”,昭示着早在距今6000年前,中原地区社会复杂化就已经出现,孕育出“古国雏形”。

  6000年前的河南人就很擅长“基建”

  北阳平遗址位于灵宝市阳平镇北阳平村西,坐落在一条狭长的黄土小台塬上。2005年,属于北阳平遗址群的西坡遗址被列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重点发掘和研究的六大遗址,2021年,北阳平遗址入选“河南考古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单。

  谈及该遗址的重要性,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二级研究员魏兴涛表示,北阳平遗址是探索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的关键时段、关键区域内的重点遗址,也是“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重要支撑课题。和其他遗址不同的是,考古人员在北阳平遗址群的发现以房址居多,用无人机俯瞰,这里仿佛一片刚刚挖好地基的“建筑工地”。

  2020年至2021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北阳平遗址展开考古发掘,发现了仰韶文化大型房址3座,其中房址F2保存较好,规模宏大,加工考究,地面由房基垫土、室内居住面等部分组成,起到冬暖夏凉的作用。

  “5500年前中国最早最大的宫殿”

  西坡遗址距北阳平遗址约5公里,二者文化年代一致、内涵相仿,同属北阳平遗址群。

  自2000年开始,西坡遗址先后进行了8次发掘,出土了玉钺等一大批珍贵文物,特别是发现的占地516平方米带回廊的特大型房基遗址F105,是仰韶文化中期最大的单体建筑遗址,开了中国回廊式古典建筑先河,具有殿堂性质,代表了仰韶时代鼎盛期建筑技术的最高水平,被称为“5500年前中国最早最大的宫殿”。

  这座房屋的规模、装饰方式和重要位置均表明,它们不是普通人的居所,而应是举行大型公共活动的场所,仰韶文化的社会复杂化也由此体现。

  魏兴涛介绍,经仰韶初期、早期千余年的积累,到距今约5800年至5000年前的仰韶中期,灵宝一带文化最为繁盛,无论聚落数目、聚落总面积、聚落面积均值,都达到了顶峰。这时聚落规模出现明显差异,出现面积大到近百万平方米的特大型聚落和小到十万以下乃至仅有数千平方米小型聚落的差别,呈现出了“金字塔”形多层级的区域聚落结构。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西坡遗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大型墓地,入选200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考古人员在墓口达17平方米的大型高等级墓葬中,出土了象征着王权的玉钺、象牙器等大批珍贵文物。

  擦亮“中华文明探源地”文化名片

  傍晚时分,山风拂面,漫步在西坡遗址修葺一新的观光木栈道上,身旁就是在原址上复原展示的史前“宫殿”,让人不由感慨:“每一步考古挖掘都在逐步揭开这个5000多年前社会的面纱,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繁荣与变迁。”

  为进一步擦亮“中华文明探源地”文化名片,灵宝市围绕荆山黄帝铸鼎原、北阳平遗址、西坡遗址、函谷关等文旅资源,与央视合作拍摄了《跟着书本去旅行之灵宝篇》《重走古战场》《黄河之歌》《寻古中国》《考古中国》等节目;利用“5·18国际博物馆2”“文化和自然遗产2”等重要时间节点,积极开展宣传灵宝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和考古重大发现,增强广大群众文物保护意识和文化自信;及时更新博物馆展厅陈展内容,结合中华文明探源和建筑发展史,追溯西坡遗址F105大房子历史,布置了反映中国殿堂式建筑发展演变的专题展。

  魏兴涛表示,在以北阳平遗址、西坡遗址为代表的仰韶文化鼎盛期取得的考古成果,将通过考古遗址公园或博物馆的形式展示给公众,这是每个河南考古人的愿望,需要考古工作者、文物管理部门和当地政府的共同努力。

© 版权声明
  • 地理位置
  •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