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论场丨算法不能成了算计
    发布时间:2024-07-06 09:47:42 次浏览
  • 0
    • 电话联系TA

      -小编

  • 信息详情

  □于晴

  在交通出行、酒店预订等各类平台上,面对同样的网络服务或商品,不少老用户发现,自己支付的价格竟然比新用户高,“大数据杀熟”已经成为人们最常诟病的现象。

  毫不夸张地说,消费者苦“大数据杀熟”久矣。前不久,一位女士本想预订上海到长沙的往返机票,结果发现,分开买单程票的总价竟比买往返票便宜。有网友用3个账号买同一班飞机、同舱位的机票,价格各不相同……价格生成机制不透明,消费者与平台之间存在巨大信息差,面对“千人千面”的价格,大部分人都会愤怒,感到被算法算计了。

  当个性化推荐发挥到极致,人们就会不知不觉进入算法为你量身打造的“信息茧房”。这会阻碍人们获取多元信息,进而放大“沉默的螺旋”,削弱理性判断,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消费者自由选择的权利。

  “大数据杀熟”被广泛诟病,由算法造成的交易与价格不透明问题亟待解决。7112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正式施行。针对当前消费者频繁遭遇的“大数据杀熟”、自动续费陷阱等问题,“条例”提出了具体的规范措施。

  对于“大数据杀熟”和“区别对待”问题,“条例”禁止经营者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同一商品或者服务在同等交易条件下设置不同的价格或者收费标准;针对自动续费问题,“条例”规定明确,必须在消费者接受服务前以及自动展期、自动续费等2期前,以显著方式提醒消费者注意。

  “大数据杀熟”为何屡禁不止?很大程度在于,消费者遭遇“杀熟”后,维权成本很高。很多人看着自己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的损失,再对比一下为了追回损失要花费的时间、金钱乃至与客服纠缠的精力,往往会选择知难而退。

  对于普通人而言,算法我们看不懂,却早已与生活融为一体,随时随地影响着衣食住行。“大数据杀熟”,实际上就是平台对算法的滥用。打破算法“黑箱”,归根到底要明确,商业平台对用户浏览信息、消费记录、位置定位等数据的采集和应用,界限究竟在哪里?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更要拿出有效的措施,做好对平台的监管和约束,督促平台切实履行责任,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 版权声明
  • 地理位置
  • 您可能感兴趣